时隔7年,他带着新电影《你行!你上!》重回大众视野。
在电影中,他一头泡面卷发,化身“疯爸”郎国任,带着儿子郎朗,从沈阳出发,开始弹钢琴,最终成功圆梦,登上世界舞台。
我带着儿子去看了这部电影,发现前排还有好几个家长,也都带着孩子一起。
整场电影看下来,有搞笑,有热血,有感动,有心酸。
更多的却是让我陷入了沉思。
看完电影中郎朗的成名路径,我发现他的优秀,除了自身天赋外,其实也离不开父母的悉心托举。
那么,作为普通家庭的父母,我们要做些什么,才能托举出优秀的孩子?
想要养出有出息的孩子
都需要父母有点牺牲
冰心说:“成功之花,人们往往惊羡它现时的明艳,然而当初,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,洒满了牺牲的血雨。”
看完这部电影后,我脑子里最先蹦出来的,就是这句话。
作为孩子妈妈,我也常常羡慕很多父母,能养出非常优秀的孩子,有的成绩好,常年考第一;有的天赋高,琴棋书画样样都精通。
直到看见郎爸的付出后,我才开始反思自己:
别管孩子优不优秀,先看当父母的做得够不够。
在电影里,郎朗小时候跟着动画片《猫和老鼠》,就自学了弹钢琴。
爸妈发现了这一点,就赶紧找到县城里的沈老师指导。
沈老师倾囊相授,可教到后面,发现自己也教不了郎朗,建议他们去北京。
她看着郎朗父母,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话:“走专业这条路,要有决心,要有牺牲。”
沈老师的一番话,让郎朗爸妈陷入了两难,最终,他们商量决定,爸爸辞职,带郎朗去北京追梦,妈妈留在沈阳工作,做他们最坚实的后盾。
所以你看,为什么很多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,很焦虑,很纠结?一边担心他成绩不好,一边又担心他活得不快乐。
其实,我们焦虑的,表面上看是担心孩子的能力强不强,担心他的未来过得好不好。
实际上,我们焦虑的,是自己没法用尽全力去为孩子兜底。
做父母的,如果在教育孩子这条路上,能做到拼尽全力、不留遗憾,自然就会少很多内耗。
电影里,郎爸为了能让郎朗能好好练琴,可谓是用心良苦。
在北京的时候,琴声扰民,为了让郎朗不被影响,郎爸为全楼各层打扫厕所,他对郎朗说:从今往后,钢琴的事归你管,钢琴之外归我管。
后来,去了克鲁兹,这里天才云集,为了让郎朗专心练琴,郎爸给他送水,喂他吃的,给他扇风,无微不至。
姜文饰演的郎国任说:孩子,就是我的事业。
这句话仿佛一颗子弹,正中我的眉心,让我瞬间警醒。
是啊,教育好孩子,就是父母的终身事业。
如果当爸妈的,在教育路上怕麻烦,疏忽了孩子,那又怎么能指望孩子成才呢?
教育孩子就像种田一样。
你懂得耕耘,勤施肥,多浇水,最终这片田地里,才能结出丰厚的果实。
养娃也一样,你肯定付出时间和精力,肯花心思,孩子才能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,坚定地走到底。
用“相信”
点燃孩子自驱自律的引擎
想要孩子变得有出息,除了需要努力付出外,更重要的是父母的教育方式。
想起一个故事。
曾经有个小男孩,放学后老师给了他一张纸条,并嘱咐他回家交给妈妈。
妈妈打开纸条看到后,流着泪对孩子说了一段话:
“您的孩子是一个天才,这个学校对他来说太小了,没有好的老师能够教他,建议您亲自教导。”
多年过去,这个孩子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家之一。
他就是爱迪生。
后来,母亲去世时,爱迪生在整理遗物的时候,发现了这张纸条。
他这时才发现,上面写着的是另一句话:“你的孩子精神有缺陷,我们决定不让他继续就读,他被正式退学了。”
爱迪生看后泪流满面,他在日记中写道:
爱迪生是一个精神有缺陷的小孩,但是他的母亲,把他改变成了一个世纪天才。
在《你行!你上!》电影中,我最佩服的就是郎朗父母的这一点。
不管遇到了什么困难,他们都义无反顾地相信孩子能行,给足了郎朗信心。
从一开始,郎爸就得出了三个结论——“咱儿子是钢琴家!咱儿子是钢琴家!咱儿子是钢琴家!”
弹琴胜似取经,八十八键多过八十一难。
如果没了父母的鼓励和托举,孩子天赋再高,也可能中途放弃。
影片中,郎国任带着郎朗来到北京,在欧亚老师那里学弹钢琴。
欧亚老师说郎朗是地才,算不上天才,郎爸却说,那是斧正他,让他不要骄傲。
后来,郎朗遇到了钢琴界的大师诸葛伯乐,跟着伯乐学钢琴,并拿下了日本钢琴大赛的第一名。
伯乐看中了郎朗的天赋,想让他跟着自己学习,让郎爸回沈阳。
郎爸则想送郎朗去克鲁兹深造,两人意见有了分歧。
郎爸问伯乐:“天花板往上是哪儿?”
伯乐回答:“是老鼠的窝。”
“再往上呢?”
“是钢筋水泥。”
“再往上呢?”
“是金字塔的尖尖。”
当时,诸葛伯乐明白了郎爸的想法,也感觉自己受到了侮辱,他不相信郎朗能考进去,并放出狠话:我不会要克鲁兹的落榜生。
可郎爸还是坚决送郎朗去备考克鲁兹了。
结果,郎朗不负众望,成功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了克鲁兹。
经过千辛万苦,郎朗学有所成,找到了经纪人福尔摩斯,准备开始他的演出之路。
可福尔摩斯和郎国任理念产生分歧,福尔摩斯让郎朗对着牛弹琴,打算让郎朗练到四十五岁,才能出道。
当时在美国,华人是很难出头的,福尔摩斯不相信郎朗能捅破“天花板”。
但郎国任不一样,他相信儿子是最优秀的钢琴家,他对福尔摩斯说:那边的人想的伟大都是远的地方,眼前的人你能不能看出他的伟大?
正是这种来自家长无条件的信任,让郎朗一步步挣来了自己的机会,最终成功登上世界的舞台。
想起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“自证预言”。
指的是,人会不自觉地按已知的预言来行事,最终令预言发生。
如果你觉得孩子不是读书的材料,那即使他很聪明,也不会花心思来学习,他考试会敷衍了事,然后对你说:“果然我不是一个读书的材料!”
但如果你觉得孩子能学成某件事,并不断地激励他,暗示他,那他也会朝着这个方向去改变,最终成为这样的人。
美国著名青少年学家阿黛尔·法伯曾说:
“不要低估了你的话对一个孩子一生的影响力。”
父母的鼓励和暗示,藏着无形的力量。
负面的、消极的语言,会摧毁孩子的天赋,拖着孩子坠入深渊;
而多说肯定的、积极的话,则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能量,让他不断向前,最终超越极限。
优秀的孩子背后
都站着有远见的父母
在电影中,郎国任对诸葛伯乐说了一句很霸气的话:“我才是总设计师,你们都是临时工。”
是的,父母永远是孩子的设计师。
一个好老师能影响孩子三五年,一位好家长却能影响孩子的一生。
从沈阳,到北京,到德国,到日本,再到美国音乐学院克鲁兹。
可以说,没有父母的托举,哪怕郎朗再有天赋,也很有可能泯于众人。
小时候,郎朗刚被挖掘出钢琴天赋时,郎爸不管下雪还是下雨,都会送他去学钢琴。
郎爸对郎朗说:“下大雪,其他人偷懒,咱俩正好把课都上了。”
他利用孩子的“攀比心”,让郎朗彻底爱上了上钢琴课。
后来遇到一些挫折,郎朗妈妈也一直支持他,并告诉郎朗:家是你永远的港湾。
甚至,为了能让郎朗去考克鲁兹,郎爸宁可得罪诸葛伯乐:“我要是去,得罪你;要是不去,就会毁掉郎朗。”
从他发现郎朗有弹钢琴的天赋开始,他就认定了郎朗是钢琴家,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此努力。
教育家王金战曾指出,父母要站在孩子未来的角度,为孩子的成长设计,做当下最需要做的事情。
真正有远见的父母,会倾尽全力,想尽一切办法,去给孩子规划出一条成长路径。
这让我想起,前阵子爆火的台球冠军赵心童。
在2025年斯诺克世锦赛上,赵心童在决赛中夺冠,这也是中国选手第一次获得世锦赛的冠军。
赵心童从小就喜欢打台球,爸爸知道后没有反对,而是为孩子规划了“学习+练球”的平衡模式:白天在校认真学习,放学后由自己陪伴去球房。
后来,他发现孩子确实很有天赋,便开始重新规划房间布局,打造斯诺克球房,重金聘请专业教练,让他接受更为系统、专业的指导。
最终,爸爸的一路托举,让赵心童一举成名,拿下了冠军。
家庭教育家李茜说:
“每个孩子的脚踝处都拴着一个橡皮筋,它连接着的,是父母所站的阶层。
假设父母认知足够高,孩子滑落时,它会把孩子拽上去。
但如果父母认知很低,孩子往上爬的时候,它会把孩子拽下来。”
父母的规划和布局,决定了孩子能够往哪儿走,能够走多远。
孩子的成长就像是一场马拉松。
家长有规划,懂得把劲儿往哪里使,孩子成长起来才会更顺遂。
这也要求我们去做一个成长型的家长,就像电影里的郎爸一样,在陪伴郎朗成长的过程中,自己的音乐水平也在不断提高。所以即便他是拉二胡的,也能在克鲁兹里登台弹奏。
父母学会与时俱进,提高自己的认知和规划能力,才能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少些阻碍,走得更远。
看完《你行!你上!》,我最大的感触就是:
“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,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,而是有迹可循的因果。它的因,在家庭。它的根,在父母。”
在教育上,其实也有一座冰山。
冰山上面,是大家都能看见的闪光点,孩子成绩优秀,会弹钢琴,会各种才艺。
可大家看不见的,是冰山下面,父母的奋力托举。
父母的悉心教导,父母的指引鼓励,父母的远见规划……这些才是孩子成长的根基。
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,教育好孩子,就是我们的终身事业。
所以,教育路上千万不要怕麻烦,千万不能偷懒。
你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哪儿,孩子人生的花才会开在哪儿。
点个赞吧,与家长朋友们共勉!
暂无数据